新闻中心

N
ews

李永智:教育信息化应从技术驱动转向育人为本

2018-12-11点击:2449

技术可以为好的教学锦上添花,但是好的技术无法改变差的教学。过去是学以备用,学得多用得少;而未来可以是即用即学,用什么学什么。


01.jpg


日前,在第九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带来了题为“解析PISA,建构未来教育的理念、体系和内容”的主题演讲,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近年来,PISA成绩已成为衡量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校教育质量、公平以及效率的重要尺度。PISA测试包含三个项目:阅读、科学和数学,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基础上,从个体学习者、学习环境、学校和教育体系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考查学生和学校的特征。因PISA成绩优异,上海市的基础教育引起全世界持续关注。


李永智强调,PISA的重要价值,并不在排名,而是透过参与PISA测试的90多个经济体中2400万学生抽样数据,进行科学比较分析,为我们的孩子提供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教育。


现场,李永智针对2003年到2015年部分PISA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过去十五年,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与之相比变化最小的是教育。“数据说明,迄今为止15年的教育信息化不仅没有带来学校教学效果提升,影响甚至是负面的。”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他认为,主要目前教育信息化存在四个“异化”:


一是技术驱动的“异化”。不考虑对育人是否有帮助,盲目追求新技术的应用和迭代,把学校当成新技术的试验场和演示厅,忘了教育“育人”的初心;


二是设备驱动的“异化”。盲目追求设备和网络的覆盖,在性能没有本质提升的情况下,盲目升级新的设备。数据表明,越是成绩好的学校,一般来讲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越少;


三是概念驱动的“异化”。盲目追逐、创造一些新概念,陷于“概念丛林”,造成“纸上谈兵”或重复建设;


四是利益驱动的“异化”。比如,有些设备(厂商)挤进校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利益的驱动。


那么,如何解锁在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技术应用的“异化”问题?


李永智表示,首先,解锁“异化”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和三个转变。

 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把“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和技术选择的根本原则。


 “三个转变”就是:


  • 由技术驱动向育人为本转变;


  • 学校信息化建设由碎片化向系统化整体化转变,以学校整校作为信息化最小设计和实施单位;


  • 学校信息化应用由脉冲式向常态化转变。


“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发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就学生最大个性化价值。”他说。


同时,在实现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控制因素。李永智提醒说,比如“两个不能增加”,即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学校里面,学生近视不能增加,教室大屏幕不能增加;“两个统一建设管理”即统一数据建设管理,统一平台建设管理;“两个必须减少”,即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减少。


其次,解锁“异化”症结在于技术有没有介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中以及课程内容有没有重构。


李永智表示,目前在课堂教学层面信息技术并没有显著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密集的师生互动,技术没有融入其中。目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没有最大化发挥技术的作用。“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李永智说,过去我们满脑子记的都是知识,未来我们大脑要有能够判断谎言和谣传的全面分析能力,有辨别事实的一些工具,要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更要有装载知识的框架。


另外,解锁“异化”要看技术有没有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比如,一般水平的信息化是老师在课上把技术当做一种工具,在操练上进行更有效的计算或画图,例如投影;中级水平的信息化是课堂上利用技术开展互动和信息共享;高水平的信息化指老师在课上使用技术让学生探索关系并拓展他们的理解。


最后,解锁“异化”需要技术全面融入育人“四环节”。即发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就价值。


李永智认为,发掘潜质就是基于全面感知的物联网建立学生数字画像,发掘每一个学生适合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学得如何以及适合学到什么程度。每个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有所不同。激发学生兴趣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数据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像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任何一个好老师也无法教会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价值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最有天资、最感兴趣方面,选择最科学方式,创造对社会最大价值。


“未来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特质来进行基于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李永智说。


他认为,当下,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化共同建构了信息社会的新教育形态,在更高层次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站在教育与技术较量的尖峰时刻,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要为社会的未来需要做好准备,让所有人能共享技术进步数字化带来的社会福祉。同时,也要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让教师职业不仅在经济上有吸引力,还应提升专业上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吸引力,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只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者才能承担起教育未来面临的艰巨挑战。


“在教育与技术的这场较量当中,我们需要更加发挥教师的匠心之智,调动一线教师和校长的智慧和经验,共同谱写新时代教育辉煌的新篇章。”李永智说。


文丨新华网 郭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