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读《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
2018-10-08点击:2009
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读《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
作为教育信息化现阶段主要形态的互联网教育,如何在社会和历史的大变革中推动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变革和重构?这是易凌云《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一书的主线,该书通过教育目标变革、课程变革、教学变革、教师角色重塑、学习变革和评价与管理变革等方面论述了互联网教育如何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链条开启教育的变革。读后收获很多,感触颇深,尤其对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互联网去中心化、分散化、平等性、交互性、共享开放等特征正深刻地影响并颠覆和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思维和方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构建的学习生态圈中,对创造性和智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终身化,学习越来越个性化和泛在化,教师的角色必然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重塑,但绝不会消失,而是在教育变革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由知识的二传手转变为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引路人,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成为互联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主体,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角色必定要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到创新精神的引路人。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权力正在去中心化。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其教育形态特征与互联网的结构特点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是网状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它没有中心节点。这是一个“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人类交往发展得越快,权力扩散的趋势也就越明显。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教师的权力转变。互联网教育也将在“一场交往的革命”的本质中体现着教学中知识权力的分散。知识的权力正从老师向网络学伴、网络专家、行家等力量扩散。学习者只要电脑、手机可以连上互联网,就可以搜索和获取信息和资料,传统教育中的知识、经验、信息不再专属于教师。由此,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首先要转变对待知识及知识传递的态度。传统媒体时代的教育是建立在教师权力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而网络时代的教育则是建立在权力分散流动的基础上。
教师的权力正在被去中心化,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解脱出来,从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转变过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知识传递的目的性强,权威性也很强,方式方法比较简单,但却常常因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得知识的传递成为了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和工作,其实,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的情感沟通、价值观引领是最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这恰恰是在“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导向的教育中需要重视的。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知识的传递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对接各种学习资源,获得所需的知识,而不局限于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不仅如此,有时候学生获取的知识或掌握的知识比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还要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拥有知识的绝对权威、唯一渠道将不可避免地丧失,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解脱出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创新、智慧人才的新需求,承担新的使命,拓展新的角色功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知识的二传手转变为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引路人。
一方面是培养质疑精神的引路人。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去甄别哪些信息有价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选择知识,自觉培养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
另一方面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引路人。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目标变革的重点就是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认知方式或认知范式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方法、途径和建构认知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解决问题。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变革的永恒追求,也是教师的使命所在。
因此,从创新和质疑这两个角度来讲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不是不重要,相反,是更加重要。
新课程研究院 刘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