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
ews

独家解读丨高考语文:试题选材和难度与预期一致,相对平稳

2021-06-07点击:1127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命题围绕把握时代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设计与高中教书育人的方式同行,助力高考改革的平稳实施。试卷的结构稳定,体现了命题的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彰显立德树人的2021年语文高考命题,扣紧时代主题,弘扬红色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将弘扬红色精神与时代使命融入试题。同时“党史入题”也是今年高考语文的一个明显特征。


高考甲卷作文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内心的奋斗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初心使命,传承文化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将学习发扬党的历史精神与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结合,呼吁考生注重文化修养,感应时代号召,完成时代使命。


2.发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全国乙卷将理想与个人修养紧密结合,古今融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


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习近平总书记解读为“学问的根基好比是弓弩,才能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求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学习”这个基础的重要意义。该命题的设计符合融汇古今的任务要求,也体现了新时代人才的发展需要。


新高考Ⅱ卷作文则以漫画的形式,将“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的做人之道融入考题之中,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以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融汇古今,古为今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体现。


上海作文“时间的沉淀”引导考生沉心思考,探索人生。树立理想,实现价值。命题体现了强烈的对话意识,“有人说,也有人认为”他人观点之碰撞,渴望引发的是考生从自身角度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当代青年思索人生的主题,然而作为写作命题,要想写的深刻,就需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勇于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联系现实探索未来,引发考生科学思考人生价值。


3.全面发展,注重整体渗透


为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刚毅有为。高考语文试卷对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


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引导考生思考强健体魄与社会个人发展的关系,材料立足“体育之效”,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在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如新高考Ⅱ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陆游诗歌《示儿子》,诗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在陆游看来,“为农”“为士”没有高下之别,所以他告诉儿子不仅要学习圣人至道,更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农事”,明白勤勉为人、脚踏实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又如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选取某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的相关材料,让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培养考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 科学考查,突出语文能力与体现语文素养


2021年新高考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等,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素养、能力、水平为考查基点,促进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综合改革行稳致远。


在题型设计上,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积极探索。


如新高考Ⅰ卷:“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 ”。此题为名句名篇默写题,在答题上打破以往此类题型答案单一固定,突破性的设计为开放性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考试形式既符合课程标准,又给学生灵活空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视。


主观试题题目也更为开放。


新高考Ⅰ卷的第5题题干是: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本题材料并未完全体现,需要学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既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又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灵活运用才能作答。


情境设计方面,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采用全情境化命制。


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两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

如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给出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所设计的两道题目一为常规的补写,一为概述文段内容。

两道题目都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语境中思考,这种考查方式更贴近生活实际。


新高考Ⅱ卷的第5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设置的情境是:“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要求考生根据文章说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情境化的设问能让考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要旨,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 试题设计平稳,坚定学生做题信心


试卷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从而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


1.试题选材和难度与预期一致,相对平稳。


全国甲卷、乙卷试卷结构与2020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2020年新高考卷以及八省适应性测试卷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2.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材为本。


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学生对于素材比较熟悉,有亲切感也比较感兴趣,能给考生以亲切平实的感觉,便于考生思考作答。


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文段,材料列举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分析网络空间的“底线意识”,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看起来不至产生畏惧感。选择日常生活话题入题,如新高考Ⅰ卷的“元宵节”,新高考Ⅱ卷的“中国画”,全国甲卷的“家常菜”等文段,均是当下典型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情境,材料接地气,直观效果好。


3.难度适宜,符合教学标准。


高考语文在考题和答案的设置上比较明确,客观题表述准确,主观题设问清晰,便于学生思考作答。


如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中,选用《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两个文本,前者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猖”,从小孩子的视角,用小孩子的口吻和语言,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两个文本相互参证,形成一组上佳的考试文本。


第9题就此命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命题所叙观点,由后一文本而来,考生相对陌生;答案则指向贴近考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前一文本。


如此设题既符合选拔性考试能力水平的测试要求,又将问题要求与答案指向清晰明了地传递给考生,使考生感受到难度又能在做题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又如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追忆普希金的故事,其中“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因此主观题第9题就此直接设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既抓住了这个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使考生能够平和地完成答题。


总之,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坚守教书育人的教育初心,牢记为国选材的使命,既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又关注历史使命、情感熏陶和人格修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使考生在应试答题的同时领略文化经典、铭记革命历史、感受当代伟绩,进而增长学识见识,增强四个自信。